“學習強國”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413615240185611662&item_id=1541361524018561166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62758727250&showmenu=false&ref_read_id=408100a6-1b14-4821-b533-66ba1749fe85_1762760893753&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
為充分發揮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的示范引領作用,8590am海洋之神地球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扎實推進“強國行”專項行動,聚焦“黨建聯建、教育服務、科技賦能、實踐育人”四項主要任務,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責任擔當與主動作為。

一、深化黨建聯建,筑牢協同發展根基
支部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持續創新黨建聯建機制,積極拓展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不斷夯實組織基礎和發展根基。先后通過與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順溪村黨支部、河池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黨支部開展共建,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黨建引領科技服務”等主題深入交流,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增強黨員理想信念,積極探索高校黨建與地方黨建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通過系列調研與共建,支部逐步構建起“組織共建、活動共辦、發展共謀”的協同機制,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業務協同發展,持續鞏固校地合作基礎,為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能。
二、拓展教育服務,賦能基層人才成長
支部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面向基層持續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服務,助力基層干部、技術人才及青少年群體能力素質全面提升。支部黨員利用暑假,組織社會實踐團隊先后走進防城港市那漏村、灌陽縣東陽村、靈川縣九屋鎮等地的鄉村小學,開設“地質災害防范小課堂”“巖石礦物探秘”等互動課程,結合實物展示、模擬實驗與VR體驗等多種形式,有效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累計惠及學生數千人次。此外,支部黨員還利用業余時間組建團隊,深入當地社區與鄉村,開展防災減災與國家安全主題教育宣講,發放科普手冊2000余份,切實增強居民科學素養與法治意識,相關工作獲得地方政府及群眾的廣泛認可與積極評價。
三、強化科技賦能,踐行地質報國使命
支部始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與資源安全需求,積極組織黨員科技骨干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全力服務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支部書記劉希軍教授帶領團隊,圍繞深地探測重大科技項目,在內蒙古赤峰地區系統開展關鍵金屬礦產勘查與研究,深入分析成礦地質背景與控礦要素,為揭示區域成礦規律、明確找礦方向奠定了堅實數據基礎。支部黨員呂斌副教授團隊赴新疆和靜縣奎先達坂一帶,開展系統性礦產地質調查,初步識別并劃定多處具有找礦潛力的礦化蝕變帶與優選靶區,為西部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支部積極參與學校有色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設,與地方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科研機構等單位協同探索科技項目聯合申報與成果轉化機制。依托科技特派員機制,支部組織黨員教師深入礦業企業,圍繞智能找礦、坑道深部探測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產學研合作調研,有效推動科技成果在礦山一線的落地應用,持續拓展與行業企業的聯建實踐路徑。
四、拓展實踐育人,鍛造地學先鋒力量
支部堅持以實踐育人為重要抓手,積極推動“專業學習—科研訓練—社會服務”三位一體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錘煉專業能力,在服務奉獻中提升綜合素質。暑假期間,支部聯合學院相關教研室,赴灌陽實習基地開展野外填圖實習集體備課,有效提升帶隊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與課程實施質量,為高質量開展實習教學奠定堅實基礎。支部教師帶領學生團隊深入防城港市邊境村鎮,對潛在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開展高精度識別與建模,精準定位多處風險點,提出“生態修復+智能監測”綜合治理方案,并協助地方建立“地災科普課堂”長效機制,為學生搭建起學以致用的實踐平臺。團隊還組織師生深入灌陽縣鄉村一線,圍繞灌陽油茶等特色農產品開展產業幫扶,通過電商推廣、包裝優化與生產工藝升級,為地方提供品牌提升與銷售拓展的系統解決方案,以專業行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傳承,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黨建引領風帆勁,強國力行顯擔當。下一步,支部將繼續深化專項行動成果,拓展黨建聯建網絡、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加強科技攻關與轉化、完善實踐育人機制,努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持續貢獻地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