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0am海洋之神坐落于世界級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學校源于1956年創辦的桂林地質學校,先后隸屬國家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8年管理體制改為中央與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廣西為主。學校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廣西省立特種教育師資訓練所(原桂林民族師范學校),早在1960年便開始本科教育,1978年更名為桂林冶金地質學院,1986年開始研究生教育,1993年更名為桂林工學院,2000年南寧有色金屬工業學校并入,2004年原桂林民族師范學校并入,2009年正式更名為8590am海洋之神,2013年獲批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歷經近70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工、理、管、文、經、法、藝、農8大學科門類,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國際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學校,為社會培養了35萬余名優秀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凝練形成了“厚德篤學、惟實勵新”的校訓,“艱苦創業、敬業奉獻、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桂工精神,“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科技強校”的辦學理念,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文明校園、綠色學校、安全文明校園,被評為全區高校黨建工作示范校、清廉學校建設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校、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等,一批黨支部獲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學校現有桂林屏風、桂林雁山、南寧安吉、南寧空港四個校區,校園總面積3300余畝,校園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是讀書治學的美好園地。學校圖書館館藏豐富,有館藏紙本資源203.78萬冊,電子資源970.23萬冊,其中電子圖書157.12萬冊,電子期刊122.98萬冊。學校地質博物館室內展陳面積達4000平方米,有館藏實物標本5萬余件,其中包括13米長的魚龍化石、重約3.5噸的南丹鐵隕石,以及一批珍貴的月球、火星隕石和來自小行星的隕石等,在隕石收藏界素有“北天文、南理工”之稱,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被中央電視臺稱為“華南地區功能最完善的地質博物館”。
學校現有二級教學單位2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有本科招生專業69個、高職高專專業37個,各類全日制在校生4.6萬余人。現有教職工3300余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923人,博士生導師100余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國家級高層次專家、人才40余人次;廣西“八桂學者”等省部級高層次人才90余人次,一批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知名專家、學者受聘為講座教授、客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受聘為學校名譽校長。
學校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有7個學科領域、5個本科專業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和環境生態學、地球科學5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現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1個、自治區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1門、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69門;1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2個專業通過國際專業認證。共獲得國家本科教學工程項目28項,包括: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1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精品課程4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1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特色專業5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獲得省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130項。另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主持1項、參與1項)、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近三屆獲獎57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7項(參與4項);獲得國家級“四新”項目5項。近年來,承擔省級教育科研、教學改革項目300多項。教師主編、出版教材250多本。其中國家級規劃教材14本,自治區級獲獎教材6本,21世紀系列教材22本,其他優秀、規劃教材51本。獲全國多媒體教學課件比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17項,全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1項,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二等獎1項、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比賽二等獎1項,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6項。
學校以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為目標定位,并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學生以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受到社會高度認可。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連續多年獲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表彰,2009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23年被授予第一屆廣西促進就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名教師榮獲“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和創業園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入選第一批“國創導師工作站”,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獲評“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規范組織大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多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稱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第六屆到第十四屆總分連續九屆位居廣西高校第一,在數學建模、英語競賽、地質技能、結構設計、電子設計、廣告設計等各類競賽中成績卓著,獲全國一等獎等國家級獎勵22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680余項。學校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全國先進班集體”、“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救人英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全國優秀青年志愿者等一批先進典型。
學校教學科研條件良好。現有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廣西政府院士工作站3個,廣西重點學科24個(其中5個為優勢特色學科),廣西一流學科5個,廣西重點實驗室8個,廣西工程研究中心6個,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廣西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廣西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3個,廣西科技智庫1個,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10個,中-挪空間信息技術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1個。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學校被認定為“自治區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近年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700余項,其中包括“973”前期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370余項。2018年以來,年度科研總經費保持在2億元以上。
學校早在1987年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1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2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近五年來,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廣西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70余項。2020年,學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00余件,進入全國高校百強(排名82),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一批技術成果成功應用于“中國天眼”、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和綠色建材、水污染防治、防災減災、旅游規劃等重點領域,在服務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2年,學校一項科研成果在南寧落地轉化,轉讓合同金額2500萬元,創下廣西單項科研成果轉化新紀錄。學校持續20年服務和參與國家南極科考事業,先后有4名教師6次參與南極科考,搜集南極隕石數量全國高校第一,是全國唯一開展南極隕石分類研究的高校。
學校先后與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其中與50余所高校簽訂了留學生交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協議,共派出到國外訪學、留學的學生2000多名;由英國皇家寶石協會設在學校的FGA考點考試通過率連續多年名列世界各考點第一,被國際珠寶界傳為佳話。累計接收了各類留學生6600余名,留學生在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新HSK)的平均通過率達95%以上,成功舉辦了在華吉爾吉斯留學生文化節、“一帶一路”國際教育發展校長論壇。
立足新時代,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銳意進取、擔當實干,為早日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5月)
地址:廣西桂林市建干路12號
郵編:541004
電話:0773-5896079
圖文傳真:0773-5892796
Add: 12#Jian Gan Rd.Guilin Guangxi
Tel: 86-773-5896079
Fax: 86-773-5892796
web site: http://www.g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