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科興則校興,學科強則校強。學校始終將強化特色、打造高峰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從理論創新的持續深耕到技術突破的勇毅攻堅,從人才培養的模式革新到社會服務的精準對接,在學科建設道路上步履堅實、穩步前行。為全方位展現學校特色學科建設的實踐成果與精神氣象,進一步匯聚全校師生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特推出【建設高峰學科】專欄,本期將持續推出“關鍵金屬的桂工擔當”系列文章,充分展示學校在關鍵金屬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育人實踐與服務貢獻,激勵廣大師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投身學科建設,在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中勇攀高峰、續寫新篇,為建設高水平理工大學筑牢堅實學科根基,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貢獻更大桂工力量。
8590am海洋之神地電化學勘查技術團隊,率先在國內提出并開展地電化學找礦研究,通過長期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在地電化學成暈理論研究上,根據金屬礦體產生電化學溶解、遷移原理建立了地電化學元素遷移遞推理論。基于金屬離子的極限電流密度及先后放電、共同放電原理,在電化學勘查裝備與方法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成功自主研制出小型輕便適用于我國厚層覆蓋區及復雜地形地貌景觀區的地電提取裝備。歷經數十年攻關,該技術正以“透視”地球深部的硬核實力,為我國關鍵金屬資源勘查破解“攻深找盲”難題,生動詮釋著地方高校扎根大地、服務國家戰略的桂工擔當。
戰略需求:深部找礦的時代命題
“向地球深部進軍”是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的重大戰略抉擇。隨著淺部礦產資源日漸枯竭,我國關鍵金屬勘查已從“第一找礦空間”(0-500米)轉向“第二找礦空間”(500-1000 米),甚至觸及更深地層。鋰、錫、鎢、鈾等關鍵金屬,作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原材料,其資源保障能力直接關乎國家產業安全與發展主動權。
然而,深部找礦面臨著諸多技術瓶頸:厚覆蓋層遮擋導致礦化信息難以捕捉,復雜地質條件下傳統勘查技術精度不足,找礦周期長、成本高且效率低下。廣西作為我國有色金屬資源富集區,境內南嶺成礦帶、西大明山整裝勘查區等區域的深部找礦潛力巨大,但喀斯特地貌與復雜地質結構交織,讓傳統勘查技術難以施展拳腳,亟需突破性技術手段破解困局。
學校立足“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優勢,錨定國家戰略需求與廣西產業痛點,持續深耕地電化學技術攻關,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地電化學勘查技術體系,為深部找礦打開了全新通道。

學校地電化學勘查技術團隊在川西地區開展找礦預測,助力發現亞洲最大偉晶巖單體鋰礦
技術突破:地電化學的“桂工創新”
學校有色及貴金屬隱伏礦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地電化學技術的核心研發陣地。科研團隊基于“活化絡合-有效碰撞”效應,首次構建了金屬礦床地電化學成暈物質從地下深部到地表的遷移反應模型。這一核心理論,清晰揭示了深部成礦物質經原電池作用電化學溶解后,在人工電場驅動下向地表遷移聚集的規律,為精準捕捉礦致異常提供了科學依據。
針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勘查難題,團隊研制出“低電壓偶極地電提取裝置”,并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裝置將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技術融為一體,通過雙極提取,在低電壓作用下促使深部礦化離子定向遷移并富集,再經高精度檢測分析鎖定礦體位置。
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優化改進電提取指標、輔以土壤吸附相態汞和離子電導率等方法技術,構建了多指標綜合異常套合模式,形成了以地電化學勘查技術為核心,融合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等技術的綜合找礦技術體系。與傳統技術相比,該體系探測深度提升至800米-1000米,異常識別準確率提高40%以上,勘查周期縮短一半,大幅降低了深部找礦的盲目性。截至目前,團隊已圍繞該技術獲得授權專利1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相關成果獲得省部級多項科技進步獎,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成效:從桂北到全國的找礦突破
創新技術的價值,最終要在找礦實踐中檢驗。目前,學校創新地電化學技術已在全國20多個省區140余個礦山推廣應用,更走出國門服務澳洲、非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找礦突破。
偉晶巖型單體鋰礦作為重要的硬巖型鋰礦,以規模大、品位高、提鋰效率高的特點,成為全球鋰資源的核心來源。學校地電化學勘查技術團隊與四川省第三地質大隊長期深度合作,以亞洲迄今探明規模最大的偉晶巖型單體鋰礦——木絨鋰礦及其外圍區域為研究基地,開展系統性深部找礦預測。團隊創新應用地電化學勘查技術,系統測量地表介質中鋰、鈹、鈮、鉭等元素的異常分布,成功識別出與隱伏偉晶巖體高度吻合的指示元素峰值區,并結合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技術實現對深部電性結構的高精度解析。經鉆探工程驗證,該成果成功指導新增鋰資源量30余萬噸,極大拓展了木絨鋰礦的資源潛力,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關鍵資源動力。

地電化學技術在川西雅江木絨礦區及外圍找礦成果圖

川西高原冒雪進行地電化學采樣工作
團隊運用地電化學集成技術在海南抱倫金礦外圍區開展勘查,通過精準圈定多處找礦靶區,科學評價現有采礦權外圍區域的深部找礦潛力,成功鎖定關鍵勘查靶區。對A1號找礦靶區(綜合異常-5)進行鉆孔驗證時,在350米-400米深度發現金礦化現象,更在約900米深度探明高品位金礦體,標志著抱倫金礦外圍深部找礦取得關鍵性突破。

地電化學勘查技術團隊在海南山金金礦公司完工合影
針對我國鈾礦找礦深度有限、部分資源基地面臨枯竭的問題,團隊聯合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東華理工大學等單位,在江西相山、廣東長江等典型礦區開展聯合攻關。通過優選U、U/Th等關鍵找礦指標,明確地電化學異常主要受斷裂控制、多因素疊加區為找礦有利部位的規律,成功圈定多處找礦預測遠景區。經后續鉆孔驗證,在江西相山1500米深度發現隱伏鈾礦體及鉛鋅礦體,為國家鈾資源儲備提供了重要支撐。與此同時,在華南戰略性鈾礦基地,團隊應用深穿透地電化學技術圈定4個找礦靶區,其中CJ1靶區在950米深度發現厚大工業鈾礦化,在1550米深度發現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再創深部鈾礦勘查新紀錄。
2024年,在桂北廣子田鈾礦區農用地覆蓋區開展地電化學技術深部找礦研究,共圈定5個找礦靶區,對A類-1靶區進行鉆探工程驗證,在深部見到50米厚的鈾多金屬礦,為在南方農用地覆蓋區深部尋找隱伏硬巖型鈾多金屬礦提供可供參考的有效勘查技術。

在桂北廣子田礦區現場討論采樣點的布設工作
桂工擔當:扎根大地的科研堅守
這項技術的突破,源于學校近七十年來深耕地質學科的積淀與堅守。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校創建國內第一家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相關成果榮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為后續技術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學校以“關鍵金屬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核心,構建了表界面電化學重點實驗室、廣西隱伏金屬礦產勘查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平臺,形成了多學科交叉的創新生態。團隊始終堅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與廣西地礦局、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四川省第三地質大隊、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將實驗室建在找礦一線,讓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團隊成員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嶺間,足跡遍布全國各大礦區,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科技破解難題,生動詮釋著“艱苦創業、敬業奉獻、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桂工精神。
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地電化學技術創新,推動技術與人工智能、無人機遙感等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圍繞有色金屬資源、新能源材料等領域持續攻關,為廣西“工業強桂”戰略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技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助力我國地質勘查技術“走出去”。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讓“地質報國”的初心代代相傳,為國家資源安全、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持續貢獻桂工力量!
(一審:王洪華;二審:劉希軍;三審:雷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