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桂工,有這樣一位退休教師,他十七年如一日,將滿腔熱忱傾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這片廣闊天地。他堅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用本鄉本土的紅色故事點亮無數青少年的信仰之光。他,就是近日榮獲2025年“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周述忠老師。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聆聽周述忠老師退休不褪色、傾情關心下一代的動人故事,感悟那份薪火相傳的初心與擔當。

周述忠老師原為我校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師,自2008年退休后,周老師懷著“退休不卸革命擔”的滿腔熱情,投身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他發揮自己在地方史和革命傳統思想教育方面的專業和特長,用本鄉本土的革命遺跡和英烈事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彰顯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潛移默化地感染了無數心靈。他傳播紅色革命故事的足跡遍布桂林市各大中小學和社會團體,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學校推向了全社會。
退休17年里,周述忠老師為“傳承紅色基因”干了11件“大事”,即“五部講座、三部展覽、兩部電視專題片、一座紅色文物博物館”。他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在“新”“活”“實”“聯”上下功夫,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年過七旬仍親自到博物館、田野遺跡等地,以“紅色旅游”導游員身份作實地講解;他深入大、中、小學校開展《紅軍長征過桂林及其對實現中國夢的啟示》《桂林英雄烈士的故事》《話說友善》等講座70余場;舉辦《抗日戰爭時期的廣西》《讓歷史告訴未來連環畫展覽》等三部展覽;受邀錄制《紅軍長征過桂林》和《桂林抗戰英雄譜》兩部專題片在桂林電視臺播出;自籌經費利用市區住宅創辦“恕忠博物館”,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周述忠老師先后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全區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初心如磐:五重動力鑄就十七載堅守
談及退休后選擇投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堅持十七年的深層動力,周述忠老師深情總結了五點:教師世家的家風熏陶、英雄模范人物的鞭策激勵、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情操使然、組織的關懷與指導,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我出生于教師世家。父親是桂林逸仙中學的老師,爺爺是桂林實驗小學的教師。他們都是優秀教師。”周老師回憶道,爺爺病逝時路邊學生和家長設置香案路祭的場景,家中懸掛著父親學生所贈的“是我良師”橫匾,這些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為他立志從教、爭做“良師”的初心源泉。
英雄模范的激勵是另一股強大力量。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周述忠老師從小深受革命英烈和行業模范的影響。他特別提及對他影響最直接的“桂林雙雄”——新四軍副參謀長兼新四軍教導總隊總隊長周子昆和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1師511旅旅長秦霖,二人皆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且與周老師有親緣關系。他動情地復述兩位先輩的家書,周子昆“決心犧牲自己的一切,為人類幸福與解放向前奮斗”的抉擇,秦霖“國事弟當勉力”的囑托,無不展現著精忠報國的赤誠,持續激勵著他“走正道、做好人”,并在退休后將這些精神財富傳遞給下一代。
周老師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他曾經歷升學無門、下鄉務農、工廠做工的歲月。“沒想到就在我‘三十而立’的時候,承蒙改革開放,我有幸考上了廣西師范大學,畢業后又得以子承父業當上了人民教師。”這段經歷讓他對黨和國家、對工農群眾充滿感恩。“退休后,我也是這樣一直懷著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的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思想感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全社會都來關心下一代的號召,熱心參與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
組織的支持為他提供了堅實后盾。他提到學校關工委和離退處的有效動員與協調,特別是在舉辦展覽等需要多方協作的事務上,組織的力量至關重要。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更是他前行路上的溫暖港灣。尤其是同為退休優秀教師的老伴楊小鸞老師,是他的“名副其實的得力助手”,從展覽設計、博物館籌建、資料整理到外出聯絡,無不傾力相助。“如果沒有我的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幫助,我的這種‘單打獨斗’的工作可能真的是‘孤掌難鳴’,‘難以為繼’。”
當被問及漫長志愿服務中是否有過動搖時刻,周老師的回答斬釘截鐵:“從未遇到過讓我動搖的時刻。因為我一直是信心滿滿、樂此不疲的。”五重動力匯聚成河,支撐著這位銀發師者十七年的執著前行。
匠心獨運:創新形式讓歷史“活”起來
多年來,周述忠老師自己制作和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主題展覽——抗日戰爭時期的桂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抗日戰爭時期的廣西》《讓歷史告訴未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連環畫展覽》《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烽火山水間——桂林抗戰主題展覽》《【網上展覽】新中國抗災戰疫英雄譜——介紹周述忠的徽章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等一系列展覽,形式新穎,深受青少年歡迎。而他的創意正源于自幼在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參觀各類展覽的積累,如《抗美援朝美術作品展覽》《“向雷鋒同志學習”主題展覽》等,都為他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讓歷史告訴未來連環畫展覽》活動現場
在策劃眾多展覽中,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的《【網上展覽】新中國抗災戰疫英雄譜——介紹周述忠的徽章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尤為特殊且富有創意。“當時正是全國各地還處在‘居家嚴控’時刻,人們急需在網上見到能夠提振民氣、安定情緒、增強抗災戰疫信心的宣傳品。”周老師沒有簡單地進行口號式宣傳,而是別出心裁地以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幾次重大天災為線索,結合他個人收藏的相應時期的徽章藏品,生動展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民團結奮斗、共克時艱的歷史畫卷。
周述忠老師分享了展覽的片段:從1954年武漢抗洪搶險的毛澤東像章及題詞,到1958年消滅血吸蟲病的紀念章和毛澤東《七律·送瘟神》;從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1998年抗洪搶險的各類紀念章,到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定徽章與臂章……每一枚徽章背后,都連著一段眾志成城的歷史,都閃耀著英雄模范的身影。這種將歷史敘事與實物佐證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展覽更顯真實、具體,更具可視性、藝術性和感染力,成功地將厚重的歷史精神以生動可感的形式傳遞給了觀眾,尤其是在特殊時期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家國情懷:“恕忠”之銘與一館春秋

周述忠老師向參觀者介紹展館情況
“恕忠博物館”是周述忠老師個人創辦的公益文化平臺,其命名蘊含深意。他解釋,“述”與“恕”諧音,而“恕”與“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人品的美好境界。孔子曰:“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更無他法。”這使他決定以“恕忠”為名。館名既包含了創辦人的名字,也契合其辦館宗旨:通過文物彰顯家國情懷,教育人們內心忠于祖國、人民、家庭、理想,外在行為踐行睦鄰、友善、敬業。博物館門口的對聯“文物述說家國史,神州盛開復興花”正是此意的生動寫照。
籌建運營私人博物館,挑戰不言而喻。周老師坦言,在咨詢文旅部門后,發現自己的條件與正式博物館的審批要求相去甚遠。但他不愿止步,轉而以開辦“紅色課堂”為目標進行建設,采用變通方式,以接待少量熱心觀眾為主,雖然人數不多,但反響良好。

周述忠在桂林師范學院講《桂林革命故事》時展示他收藏的革命文物
有廣西師大的學生參觀后表示,看到大量真實富有滄桑感的革命文物,深受震撼,仿佛置身戰爭年代,比一些仿制品為主的紀念館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桂工幾位老教授更是感慨,在家辦博物館收藏承載家風家史的物件,是比炫富更有意義的趣事好事。社區工作者則認為,應提倡有條件的居民創辦此類“紅色課堂”式博物館,既是繁榮群眾文化的新舉措,也是利用正能量教育青少年的有效路徑。這些反饋讓周老師深感欣慰,也印證了“恕忠博物館”存在的獨特價值。
潤物無聲:觸動心靈的美妙瞬間
在與青少年密切互動的過程中,總有一些瞬間讓周述忠老師感到自己的付出真正觸動了孩子們的心靈,給他帶來莫大的慰藉與成就感。

周述忠老師開展主題講座現場
周述忠老師回憶起在我校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作《話說友善》講座后的一次互動。一位姓黃的男生告訴他,講座中關于友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以及與人為善的實例,更加堅定了他畢業后考研當律師的志向。后來周老師從學院了解到,這位學生家境優渥,父親是大型旅游企業董事長,他本可順理成章接班,卻因了解到農民工討薪艱難的社會現象,決心轉而攻讀法律,立志成為一名專門為農民工維權的律師。最終,這位學生通過努力如愿以償。
“我由此感到,我的付出真正觸動了受眾的心靈,他們能夠真正的與人為善,為社會為人民服務,還能夠主動為此而放棄了富裕舒適的生活,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令人欽佩的。”周老師欣慰地說,“我由此欣慰地感到了豐收的喜悅,感到了一種美美的成就感。”這樣的瞬間,對他而言,意味著耕耘后的收獲,意味著精神種子的生根發芽,是支持他持續投入這項工作的寶貴精神動力。
榮譽展望:獎章背后的期待與新程
手捧“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的榮譽,周述忠老師坦言這份殊榮不僅是個人的褒獎,更是對所有默默耕耘在關心下一代戰線工作者的集體肯定。“獎章戴在我一個人身上,但這意味著這是對所有為關心下一代工作而無私奉獻的工作者們的贊譽。”
在他看來,這份榮譽折射出社會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四點深切期待:期待通過政府行為和媒體宣傳,讓這項工作在全社會形成更大共識與合力;期待工作能與教育系統的“大思政課”深度融合,產生綜合效應;期待各級關工委能動員更多“五老”人員各展所長,創新方式方法;期待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讓經驗得以總結,先進得以表彰,事業長盛不衰。
談及未來,周老師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清醒規劃。他表示,隨著年事漸高,野外講解和大型講座可能會適當減少,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拓展。他計劃聚焦三件事:精心完善“恕忠博物館”,重點制作桂林保衛戰王城戰場沙盤模型,讓歷史場景更直觀震撼;走進小學和幼兒園,用更貼近低齡兒童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系統整理畢生積累的講座稿和資料,編纂成書,讓這些精神財富以更持久的方式滋養后人。
寄語未來:傳承中的深情與智慧
浸潤教育事業數十載,周述忠老師對青少年成長有著獨到見解。他提出三點期許:首要的是真心誠意地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深刻理解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血脈聯系;其次要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全力以赴,特別要補足“美育”短板,認識到“向上、向善就是向美而行”;最重要的是培養“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情操,從認識到行動,將感恩之心化為報恩之行、施恩之舉。
對于有志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后來者,周老師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了貼心建議:發揮專長,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深耕;開拓視野,博采眾長;結合實際,勇于創新;主動“外聯”,爭取支持;最重要的是保持“不怕麻煩、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他動情地說:“做關心下一代工作雖然平凡瑣碎,勞心費力,但這是一種施恩之舉、行善之舉、脫俗高尚之舉,你會在工作中感到其樂無窮。這就是一種別樣的不平庸的歡度晚年和頤養天年。”
十七年步履不停、故事不息,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在關心下一代的廣闊天地里,周述忠老師依然在路上,用他的方式繼續書寫著“退休不卸革命擔”的動人篇章。
(一審:孫謙謙;二審:駱靖璇;三審:雷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