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以“測地繪水,引領未來”為主題的科技成果轉化現場發布會在桂林甘棠江畔成功舉行。會議由我校與廣西測繪激光雷達智能裝備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自然資源部南海調查中心、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西遙感學會、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等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學會和企事業單位,以及南方測繪、中海達等多家行業企業代表,與多家媒體單位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我校廣西測繪激光雷達智能裝備中試研究基地研發的“輕小型水深測量激光雷達(型號GQ-23)”正式發布。

發布會現場
發布會上公布的GQ-23四大“首次”技術突破成為焦點。項目負責人、我校原副校長周國清教授介紹,中試基地歷經13年的研發創新和技術迭代,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系首次研發出無人船載單頻激光器,首次突破雙模式輕小型透射式光學收發技術,首次研制出水下多通道信號自反饋實時同步采集系統,首次突破單頻LiDAR回波信號甄別技術,且該產品包括芯片在內的核心部件100%國產化,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憑借過硬的技術與性能,GQ-23已斬獲多項重量級獎項,包括中國專利優秀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銀獎(4項)、國家激光雷達創新獎、廣西技術發明一等獎、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等,并入選工信部“第一批先進適應技術”名單,成為我國水深探測領域技術實力的“代名詞”。
發布會現場進行了該款雷達產品數據采集與性能演示,僅用時3分鐘便完成1萬平方米水域測量,最大測量深度達20米,精度控制在6厘米內,而功耗僅35W,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創下探測水深最深、體積最小、重量最輕、性價比最高,多項指標均位列世界第一。

無人機搭載著GQ-23整裝待發
多位行業專家對該款產品給予了高度評價,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測繪與地理信息學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GQ-23不僅打破了歐美在水深測量激光雷達領域的技術封鎖,更在雙模透射式光學系統、納秒級PMT門控、高速高精度多通道實時采集等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整體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水深探測裝備是我國明確的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其性能直接關系近海水深測量、爭議島嶼保護及領土完整維護。GQ-23不僅突破了我國水深探測領域“卡脖子”技術,更在多項性能指標上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值得關注的是,GQ-23是我國唯一可推向市場的商業化水深探測激光雷達產品,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追趕”到“超越”、從“研發”到“出口”的歷史跨越。依托技術優勢與價格競爭力,該裝備預計3年內可占據國內市場主導地位,并逐步進入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國際市場,為全球水深探測領域提供“中國方案”。

無人機傳回的甘棠江航拍圖(圖片來源:廣西云)

大屏幕上實時顯示三維河床圖像(圖片來源:廣西云)
該成果發布后,受到社會與行業的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臺、中新網、廣西日報、廣西電視臺等多家權威媒體進行了深入報道。
(一審:孫謙謙;二審:駱靖璇;三審:雷紹湖)